「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紀錄片分享

艾曉明用紀錄片推動社會運動
強調公民力量是社會的重要基礎


(本報訊)中國是否仍是鐵板一塊?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來台演講的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從長期追蹤中國大陸弱勢者的經驗表示,相信只要能夠透過人權教育改變觀念,朝向法制化的社會前進,任何維權運動所產生的微小影響,都能夠慢慢的打下公民社會的基礎。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推出「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經由紀錄片的鏡頭以及導演本人的現身說法,探索「大國崛起」的風起雲湧下,正在啟動的公民意識。首場由被稱為「用紀錄片進行社會運動」的導演艾曉明主講「不再沉默的女人」,台大社會系教授范雲主持,深度探討「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之一」的「黃靜案」所帶動的一連串維權行動,現場吸引了近三百位民眾參與,並有包括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謝小韞、聯合晚報發行人黃年、城邦媒體控股集團營運長楊仁烽、台大新聞所所長張錦華等學者專家出席聆聽,並引發熱烈的討論。

2003年案「孫志剛案」發生後,引發一連串維權行動,被稱為「中國維權元年」。其後的「黃靜案」也成為中國大陸重大的維權案件。導演艾曉明表示,「孫志剛案」改變了中國的收容遣送制度;「黃靜案」也讓私人委託鑑定取得司法審判的地位,讓被害者得以獲得更深一層的保護,但是「黃靜案」的過程卻較「孫志剛案」走得更為艱辛,艾曉明說「死了一個男人之後,和死了一個女人之後的差距,顯現出中國大陸在性別議題上面還處於落後的狀態。」

艾曉明認為「黃靜案」最大的社會意義在於兩個方面,其一為「約會暴力」的詞彙進入公共討論的空間;其二為司法鑑定制度得以改革。對在婦女權益已有保障的台灣來說,或許不足為奇,但在中國大陸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對中國司法體制以及維權運動人士的人身保護提出質疑,艾曉明認為中國的司法與管制確實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是她樂觀的表示,相較於50及60年代反右與文革時期,已有極大進步,憲法中也明文規定保障人權,只是改變「觀念」並非一蹴可幾,需要透過人權教育落實到每個人心中,讓「法」不再只是文字,人民懂得「呈現問題,動員思考」,當思考開始,就表示公民社會也開始形成。

台灣大學新聞所張錦華教授進一步詢問中國司法體系無法改革的原因。艾曉明指出,目前中國司法因申訴管道有限、缺乏媒體監督、人權教育未落實,再加上文革時期的舊習,人民仍慣於透過「找關係」的傳統方法,尋求協助,所以「上訪」的情況經常發生。但近來民間非營利團體及維權組織逐漸蓬勃,部分媒體人士協助發聲,社會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

此外,對於有人詢問「教書、維權、導演」這三個身份是否會混餚艾曉明自我定位,艾曉明明確的表示這三者並非「分裂的身份」,以他所關心的婦女問題來說,直接參與社會絕對必要。

「紀錄片對我來說就是『說故事』。」艾曉明說。她以「一千零一夜」故事為例,認為紀錄片就是述說一個接一個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改變社會的暴力結構,如同「一千零一夜」故事所述,她說「即使殘暴的國王都能被故事感動,紀錄片必然也能扮演一樣的社會功能。」

  主持人范雲引用影片中「如果有一輛代表司法正義的火車,我願意以我的經驗作為枕木,讓中國的司法的列車走得更平坦。」一段話作為沙龍總結,強調中國大陸在維權人士的努力之下,公民社會的成型必然可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