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真是新聞品質的魔咒嗎?

在商業新聞媒體位居主流的新聞媒體生態中,收視率透廣告分配機制成為主導電視媒體新聞內容的重要指標。在媒體通路多元、閱聽群體日益分眾的「微收視率」時代,造就出「唯收視率」導向的新聞媒體,果真是台灣電視新聞的宿命?

主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中央通訊社

贊助單位:行政院新聞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時 間:98年7月9日(四)上午9:00—12:00

地 點:中央通訊社八樓嗜啡館(台北市松江路209號8樓)

主持人:陳世敏(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依筆畫順序排列)
    王彩雲(動腦雜誌社長)
    王業鼎(TVBS趨勢發展總監、民調中心主任)
    朱詣璋 (凱絡媒體總經理)
    林照真(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黃聿清(前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媒體研究總監ˋ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蘇義崧(民視新聞製作中心主任)
    Irene陳 (AGB Nielsen 媒體研究總監)

討論提綱

一、收視率調查基本上係依據統計學方法操作,凡統計便有誤差,當收視率經常只有零點幾的狀況下,收視率數據是否仍具有足夠可信度?其在方法論上如何說服?

二、除少數非商業電視台,台灣的電視新聞已經出現「唯收視率」主導現象,商業電視台對新聞的操作方式比照八點檔連續劇依「吸睛準則」進行「反射性」操作,致使當日最血腥的新聞往往成為頭條。在新聞選擇上也無時不考量收視率(除置入性行銷的部分之外),對於新聞專業造成極大挑戰,電視新聞品質日益不堪聞問。商業電視台的新聞操作真的已沒有其他可能性了嗎?

三、收視率是廣告主及廣告代理商藉以分配廣告預算的依據,因此才讓電視台將這些神聖數字的高低起伏奉為圭臬,但如此操作的結果是讓電視觀眾所獲得的整體新聞品質江河日下。即使網路普及,電視新聞仍是受最多人仰賴,藉以判斷公眾議題的新聞媒體,電視新聞的沉淪,是否意味著民主公民社會的危機?危機處理方案為何?

四、為了緩解「唯收視率」導向,減輕「反射性」操作的問題,NCC已經要求市調業不得提供每分鐘收視率給新聞台,此規定目前是否具體落實?除此之外,市場調查是否還有其他超越目前框架的可能性?例如對收視值進行更多著墨,深入了解焦點團體等。
(轉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