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語二十年 「生命教育家」研討會

人格成,佛格即成
(本報訊) 國家圖書館於今(28)日(星期一)上午9時至下午5時,假國家圖書館三樓國際會議廳,與靜思人文、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聯合舉辦「生命教育家:證嚴上人靜思語研討會」。研討會匯集教育、宗教文化、社會人文等領域之學者,針對《靜思語》於學生品德教育的培養、禮義道德觀的建立、現代社會的人文倫理、自我修養的養成等,提供寶貴的觀察與觀點。
研討會開幕首先由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致詞,並致贈《靜思語》(一至三集)、《靜思語的智慧人生》、《靜思語學英文》(上、下冊)《靜思語》(英文版)等七冊予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由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吳英美代表接贈。王端正先生表示:《靜思語》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都是智慧的結晶,經過深思、領悟、實踐後常常能改變人的一生。其深度融合了中國三千多年來古代先哲的智慧思想,其廣度於世界五大洲都適用。讀《靜思語》有三個境界:一是「文字般若」境界,從文字中瞭解其意;二是「觀照般若」境界,思索其意,確立人生方向;三是「實相般若」境界,經由實踐修行而增進智慧。讀《靜思語》有五個步驟:一是知:讀字面意義。二是覺:針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所知覺而得到啟示。三是悟:領悟其意,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性。四是契:也就是契合自己的心性,每個人對不同的字句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契合自己的心性,才能歡喜學習。五是用:也就是實踐,「說盡千萬遍,不如做一遍」。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吳英美表示:《靜思語》是上人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他的法帶入俗世、走入民間。「好話一條街」的活動,帶動了良善循環的祥和社會。在紛擾的社會亂象中指引生命的方向、重現人性的價值。身為國家圖書館館員,終日與書為伍,深知「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但是閱讀《靜思語》我認為還可以加一句:「書中自有張老師」。因為《靜思語》解開人們對人世間充滿苦難的疑惑,去除慾望才是消除種種煩惱的根由,激勵人們以更積極務實的態度面對人生,在逆境中增進生命的勇氣,克服生命中的難關。
八0年代,臺灣的經濟發展快速,富裕的社會、民主政治的開放,讓臺灣的社會產生茫然、價值觀紊亂的現象。一九八九年,《靜思語》第一集出版,有其重新建立臺灣人新觀念、新價值的時代意涵。二十年來《靜思語》陸續出版共計十二集,翻譯版本有英文版、日文版、西語版、德文版與印尼文版等十一國語言,發行冊數逾三百五十萬冊,深入社會各階層,影響層面擴及教育、文化、社會人文、環境保育、人際關係、人格養成、族群互動、生命哲學觀等。生命教育不能僅止於認知,最重要的是在於實踐,唯有實踐才能形塑善而美的德行人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