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工程發展科普

(本報訊)如果在今年八月初電視上我們的官員看懂氣象圖,立刻動員遷村,小林的村民也許都還健在,當然這是事後諸葛的說法。不過假設科普在台灣非常被重視,人人都有良好的科普素養,碰到天災地變或許真有一些轉圜的空間。大陸的嫦娥工程是其登月計畫,登月在一般小老百姓看來是不急之務,找到事、吃得飽最重要,然而我們看,能夠搞太空、登月計畫的大多不是窮國,那些不搞太空、登月計畫的國家未必百姓就比較能找到事、吃得飽,原來一旦要搞太空或登月計畫,該國之各科技的力量必須被整合及提昇,如此就將能國力提昇,雖然花下不少成本,但科技產品的品質提高,最後非但國家不虧損,反而民生富裕、國力堅強。可是當民智未開,尤其科學不夠普及時,大家會反對亂花錢在此不急之務上面。
元智大學在通識教育方面一向很有特色,在這方面尤為敏感,我們深知如果國民的科學素養良好,國內的科技經濟結構才會健全,故通識課程方面分四大領域: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很多大學都一直呼籲,學理工的人缺乏人文素養是不可以的,卻大半忽略了學人文的缺乏科技素養更是不可以的,因此在元智的大學生四大領域皆得修一門課,無人可以豁免,這是很多大學因師資與觀念等原因無法做到對人文及科技素養並重的情況。
元智大學在去年和大陸福建科學技術協進會合開了第一屆兩岸科普研討會,地點在福州,今年八月又合開了第二屆兩岸科普研討會,地點在漳州,明年五月將再開第三屆的兩岸科普研討會,地點在桃園元智大學。元智大學通識主任王立文以為科普發展是大學通識教育應該關注的,好的公民,人文及科技素養皆不可缺,一旦民智普遍大開,防災及太空工程並不困難。事實上,日本一位名學者岸根卓郎曾說:“人類如今的行為就是對自己所搭乘的宇宙飛船‧地球號,通過破壞自然型的物質文明,自行加以破壞而苟且偷生”,人類要想避免滅亡的命運,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找出對自己所承載的宇宙飛船不加破壞而能夠生存的方法,除此別無他途”。由上述的言論不難看出發展太空概念,有時亦可同時培養出防災理念。
一場好的科普演講如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學家來台灣元智大學演講,固然能增加師生的科學素養,但究竟是短暫、浮泛的,學生經課程的教導會比較紮實。元智的經典五十課程中選讀的五十本經典,就含有不少科普經典,大陸學者王樂、張豔萍在2008年選了30本科普經典,裏面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法布爾的昆蟲記、沃森的雙螺旋、霍金的時間簡史等,這些都和本校選出的不謀而合,本校特延聘了一位台大的名譽教授李石頓,專門為同學開設科普經典導讀的課,李教授理工背景極強亦能深入簡出,受教的學生收穫頗豐,元智通識發展科普是現在亦是未來的重點走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