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到社區 自殺危險徵兆勿輕忽


圖:由左至右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陳恆順督導、醫策會陳怡安副執行長、醫策會謝博生董事長、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李明濱理事長、台灣自殺防治中心張家銘副秘書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林素如副主任

醫療專業關懷在心 用心傾聽病人安心

(本報訊)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於昨(29)日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特別舉辦「從醫院到社區的自殺防治」記者會,共同關心病人安全,呼籲民眾注意心理健康的保健,保護自己、同時關心別人。

李明濱教授(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指出,研究發現約有8成左右的自殺死亡者,在其自殺身亡前曾有就醫行為,顯示醫院非常容易接觸到自殺高危險群,因此,以醫院為基礎進行自殺事件的預防,是守護病人安全的要項之一,也是自殺防治網絡中重要的一環。

謝博生教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也呼籲,疾病是自殺的危險因子之一,醫策會長期在醫院中推行病人安全、提高醫療品質,臨床醫療照護人員因其本身的專業及職務性質,是自殺防治網絡中重要且關鍵的一環,從醫院到社區,從住院病人到社區民眾,本著自殺防治守門人的精神,能夠及早發現、即時介入,進而建構具持續性與支持性的自殺防治網絡,落實自殺防治的理念。

投注人文關懷的精神 實踐全人照護的理想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發現,發生在綜合醫院內的自殺事件中,其自殺死亡率在非精神科為11.5%,發生於精神科之自殺死亡率則為3.0%,其他相關事件發生機構還包含護理之家等,其自殺/自傷事件雖相對較少,仍有自殺死亡事件之發生,顯示病人照護過程中,應兼顧病人身心之健康。(本統計資料為「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歷年統計概況,由部分醫院自主通報,無法代表醫療體系全貌)。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台大醫院李明濱教授指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曾經抽樣部分單位,以心情溫度計評估不同場境民眾在過去一週內曾經產生自殺想法的比例,顯示社區民眾約有2.5%過去一週內曾經產生自殺想法,安養照護機構約有4.4%,綜合醫院住院病人則有17.9%,精神專科醫院住院病人約有19.2%。非精神科病患的意念分數雖低於精神科病患,但其自殺死亡的比率卻為精神科病患的3.8倍,顯示自殺危險也隱藏在非精神科的部份,呼籲醫護人員在照護病人的同時,也應關懷求診病人的心理需求,注意其產生自殺行為的可能性,以人文關懷的精神,實踐全人照護的理想。

李明濱教授建議可藉由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進行早期的檢測,有機會及早介入,預防自殺的發生;過去研究發現,精神疾病住院病人在請假外出、或出院一週至半年間,也容易有自殺的危險,呼籲醫護人員在其離院時,提醒家人多加注意,提高敏感度。此外有58.7%的自殺死亡者,其生前合併有重大傷病診斷,且比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呼籲臨床照護者及親友發揮自殺防治守門人1問2應3轉介的精神,落實從醫院到社區的自殺防治,攜手保護病人的安全。

心情溫度勤檢測 若有憂鬱、焦慮、睡眠困擾可尋求專業協助

李明濱教授指出,自殺防治網絡在醫院與社區的攜手合作下,做到人人參與,是達到網網相連的基礎,如何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可利用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進行初步的檢測,心情溫度計是適合個人在不同場境下進行自我檢測的工具,也可以用來預測其產生自殺想法之危險性,建議一般民眾可定期測量以了解情緒困擾的程度,若總分在4分以上,宜適度尋求幫助,若維持一段時間仍無法排解困擾情緒,請記得接受專業醫療資源的協助。

張家銘醫師(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副祕書長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特別指出在不同情況下,可能產生自殺想法的分數判斷標準也會有所不同,提醒醫護人員或病患家屬,在針對院內病人檢測心情溫度時,根據龍佛衛醫師(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的研究發現,精神科病人測量總分若達5分,可能產生自殺想法,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其中憂鬱情緒對精神科病人來說,是一重要的自殺危險徵兆,宜多加關懷、用心傾聽其需求;而其他非精神科的醫院病患總分達到13分時,也應提高警覺,其中自卑感、對外界的敵意等,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自殺危險徵兆,適時發揮1問2應3轉介三步驟,應用心情溫度計,關心病患是否出現自殺警訊,如焦慮不安、無助、絕望等情緒困擾,適度關懷陪伴並用心傾聽,可以協助病患紓解情緒困擾,及早發現自殺的危險,就有機會即時介入,減少遺憾的發生。

自殺防治守門人三撇步

「一 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二 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三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