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要報導大眾不知的事,使其具有知識價值

台大新聞所【講座】 回首記者職涯十載 陳良榕:我算特例

【2011.04.26 記者柯喬齡、楊念穎、游絲涵、陳育晟/臺灣大學報導】

「我在臺灣記者中算是特例。」財訊雜誌資深記者陳良榕4月26日應邀到臺大新聞所「當前新聞議題講座」課程中,與師生分享他自2000年臺大新聞所畢業以來,十年記者生涯的調查採訪心得。

陳良榕畢業後進入天下雜誌社會趨勢組。他認為在天下雜誌那幾年,長官給予無限制的時間和預算,讓他得以在核四、六輕、WTO對臺灣農業衝擊等重大議題中盡情發揮、學習。他更以自身參與製作的〈319鄉向前行〉臺灣第一靈媒報導為例,指出記者在報導時,應著墨於大眾所不知道的社會現象,並認真查證,使原先可能是怪力亂神的報導具有知識價值。

陳良榕進一步以他筆下的〈三萬五千個「土污未爆彈」,誰中彈?〉、〈長億要靠RCA解套?楊天生父子要拿台灣最毒的廠房東山再起?〉兩篇調查報導為例,指出在從事調查報導時必須有全球化的思考、在地化的行動,觀察世界各地環保議題脈動,並思考其與本土現象的結合。面對資料取得的困難,陳良榕建議學弟妹平時就要累積人脈,更要培養鍥而不捨地找資料的態度與精神,才能成就一篇好的調查報導。

談到財經報導時,陳良榕指出必須在同一個議題裡關注不同的面向。以去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為例,在各大媒體一窩蜂前進上海,報導世博中各國展館之際,他上溯中國申辦此次世博會的原始目標「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並以此為議題發想原點,與著名的麥肯錫報告「未來十五年,中國會有三.五億名農民進城」的論點結合,交織出一篇與其它媒體報導迥異的〈郭台銘大陸布局的關鍵報告〉。

面對學弟妹發問何以在環保與產經兩個看來互斥的領域遊刃有餘,陳良榕笑言「我在臺灣記者中算是特例」,一方面和他服務過的雜誌社有關,由於規模不大,使得人員運用的彈性更大;另方面則與本身理工背景相關。提到自己的理工背景,陳良榕勉勵學弟妹勿被自己的背景知識限制,應於各類型採訪經驗中不斷充實自我,才能使自己成為眼界更寬廣的新聞人。

(轉貼台大新聞所演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