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共識:一個具有自由民主、文明制度的中國政策----張燦鍙


李登輝民主協會「探討中國」學術研討會開幕致詞(2013,3,2)       
                                                         
各位貴賓、各位學者專家、各位關心台灣的朋友,大家好:
首先代表李登輝民主協會感謝各位先進,共同參與今天「探討中國學術研討會」。
李登輝民主協會成立三年以來,一直以維護台灣主權、提昇民主素養、深化台灣民主發展、推動民間國際交流等四大宗旨,來作為協會成立的主要目的。一年來李登輝民主協會先後舉辦「政治與經濟」及「土地與政治」二次學術研討會,希望結合眾人智慧,為台灣這塊土地,找出未來的活路。
特別是今天,由協會國家發展部召集人施正鋒教授,邀請許多年輕的專家學者,透過每週一次讀書會的方式,分別從就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面向,進一步探討中國、分析中國、更深入了解中國,作為台灣朝野各界未來與中國交流的參考。今天「探討中國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就是初步的成果發表,也期盼在大家的互動交流下,能激發出更多的寶貴意見。

中國的崛起
2010中國社科院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對世界11個大國的綜合國力進行評估,中國社科院認為,美國、日本和德國等三國的綜合國力,排名世界前三名,中國則位列第七;在軍事上,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則分列前三名。事隔二年,重新審視這份評估與各國的實際國力,也許,不僅沒有過度誇耀,恐怕還有點保守。
無庸置疑,21世紀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世界的工廠,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
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中國並非沒有威脅,只是中國的威脅,並不在於外部,而在於國內社會。中國在經濟上是資本主義、在政治上是威權主義、在文化上是保守主義。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差距與區域差異,日趨擴大;威權體制下的政府,嚴重限縮社會力的發展,導致第三部門與多元文化,無從發揮監督制衡的功能,這些都是中國內部的威脅。有人說,「中國是大政府、小社會」、「中國沿海是歐洲、內陸是非洲」、「在中國,開會時只能拍手,不能舉手」、「貪污嚴重,不治貪污會亡國,治了貪污會亡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沒有人民也沒有共和」,這些戲言,某種程度也具體而微地說明了中國社會的現狀。
正因為如此,中國社會在長期的高度經濟發展下,更加深了貧富差距、區域差異與貪污腐敗所帶來的相對剝奪感,而這正是中國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根據Wall Street Journal的統計,中國一年有18萬件的民眾抗爭事件,也迫使中國自2009年起,公安部門的維穩預算超過國防預算,這不僅是世界各國預算制度史上的一大「奇觀」,也顯示來自中國國內社會的威脅。

台灣的優勢
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不等於一個偉大的國家。誠如司馬文武所說,中國儘管已經崛起,卻是「孤獨的崛起」,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的實踐上,還是非常的蒼白。偉大的國家,讓人尊敬;強大的國家,則令人生懼。特別是台灣,該如何面對一個地理位置緊鄰、具有共同血緣、卻又令人生懼的世界大國?
去年6月,廣東新周刊雜誌派了70人的龐大訪問團參訪台灣,7月製作了一本專刊報導台灣,封面就以「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為標題,詳述訪問團在台灣的所見所聞。

20121212,李登輝前總統到雲林科技大學以「李登輝的一堂哲學課」為題發表演講,一名大陸交換生提問:「幾千年來大陸與台灣血濃於水,且一國兩制對台灣民主沒有影響,請教您有什麼看法?」,問題尖銳地挑動全場聽眾的敏感神經。李前總統嚴肅地回答,「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但你來台灣學到什麼?台灣人的親切、自由、可愛,反觀大陸有沒有?中國要向台灣學習」
這就是台灣的優勢。
台灣的自然風景也許比不上中國、台灣的經濟規模也許比不上中國、台灣的軍事力量也許比不上中國、台灣的硬體建設也許比不上中國、台灣民選的政府效能也許比不上一黨專政的中國,但是在這一塊土地下生活的台灣人民,卻比中國人民更自由、更文明、更友善。
自由、文明、友善是台灣人的關鍵字,既非口號標語,也無法裝出來,就寫在台灣人的臉上,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台灣人的自由、文明與友善,以及培養這樣價值觀的生活方式,是對中國人民最有吸引力的軟實力。

兩岸的差異
中國當局長久以來一直強調兩岸同文同種,具有共同的歷史、國共情結、血緣、地緣、語言、文化與感情,並以此為基礎,來作為統一台灣的軟性論述。然而,同文同種的血緣論點,已經是一個落伍過時的觀點,更非現代國家組成的要素。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是由同一民族分別組成的不同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兩國;也有如美國,是由不同民族組成,形成民族的大熔爐。
台海兩岸,經過四百多年來的地理隔離,以及歷經日本、國民黨政府,近120年的分隔分治,已經讓兩岸的關係脫離歷史、地緣、血緣、語言、文化、感情的問題。兩岸的真正距離,是在於生活價值、生活方式、自由民主、人權文明等普世價值的差異。
馬英九總統上任五年多以來,兩岸交流更為頻繁深化,台商投資自由、陸客來台倍增,雙方政府又互簽ECFA。按理說,「兩岸共為一家人」的觀念,應該更為台灣人所接受。然而,在最近的民調上,「我是台灣人,台灣是我的國家」的主體意識,卻不降反升。
何以如此,部份中國人士解讀為李前總統、陳前總統執政期間,實施去中國化政策的結果。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乃在於交流過程中,台灣人民更容易發現兩岸的差異。台灣人不是「去中國化」,台灣人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中國一再主張的「情感認同」,但對早已習慣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台灣人而言,這是最根本的「價值認同」問題。連主張終極統一的郝柏村,前年新書發表會時都曾表示:「台灣與大陸,基本上是制度的問題」。

民主的價值
2012年台灣的總統大選,引起大陸媒體與人民的高度關注。一些大陸人民對於中國領導人不經選舉而產生,提出高度的嘲諷,並且羨慕台灣社會的自由與民主。香港教育學院吳迅榮副教授在香港經濟日報撰文,第一句就道出「台灣能,為什麼香港不能。」。
北京著名經濟學家韓志國也發表了〈幸虧中國有個台灣〉的微博,內容談到:「幸虧中國有個台灣,讓世界知道中國也有大選;幸虧中國有個台灣,讓『素質論』面臨羞愧破產;幸虧中國有個台灣,讓社會懂得什麼是人的尊嚴;幸虧中國有個台灣,讓制度劃分出主人僕人的嚴格界限;幸虧中國有個台灣,讓歷史記載這個瞬間;幸虧中國有個台灣,讓未來知曉統一條件。」韓志國還在微博中闡述了「台灣大選提升大陸民主意識」。他說:「台灣大選是真正的民主選舉,不僅證明中國人可以搞民主,而且還可以搞得很好。……今日的兩岸在民眾素質上已有顯著差距,這種差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制度差距。」
一般估計大陸約有2億人看這一次台灣大選開票情形,在網路寫出不少他們的心聲;諸如:「北京人放鞭炮,台灣贏了,人家選舉,我們高興,不知濤哥高興不高興?」,「看台灣大選開票,有說不出的開心驕傲,為台灣人驕傲,無論誰勝負,都是台灣的勝利」,「看台灣大選,統獨有可能不重要,那是表象,重點在是否有這種的選舉」,「台灣人積極投票,是展示權力、享受民主,大陸人關注對岸,嚮往民主」,「十四億中國人只能在一旁觀看,民主使台灣偉大,除了自由、民主,大陸沒有什麼可以拉住台灣」。
這正是台灣帶給中國的示範作用,這正是台灣可以潛移默化改變中國的實力。
我一再強調民主不僅是選舉投票,更要內化為生活的方式、待人處世的態度。民主的價值,就是台灣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這正是台灣社會面對中國威脅的最大軟實力與最大優勢。面對中國的競爭與挑戰,台灣應該把中國拉回台灣優勢的戰場來競爭,而非陷入中國設定的戰場,台灣的優勢就是友善的人民、民主的社會。

台灣的活路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亞洲問題專家Richard Bush近日在「未知的海峽中台關係的未來」一書 ,指出以小事大的智慧,他認為台灣應避免讓中國有統一無望的印象,進而挑起不必要的戰禍;同時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等層面,自我強化,並以「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堅持,持續與中國交流,逐步地影響改變中國。
民主、自由、人權、文明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台灣價值觀,也是高於意識形態的台灣共識。我深信,只要兩岸持續交流,台灣民主的政治體制、自由的生活方式、文明的人民素養,必將影響中國,進而促使中國改變。
1978年中國開放經濟改革以來,從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以來,台海兩岸歷經二、三十年的交流,越交流,「我是台灣人,台灣是我的國家」的主體意識,就越加強烈。台灣社會並不怕中國統戰,只是面對威權的中國政府及其強大的國際壓力,也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中國政策的內涵,一個具有「價值、文明、制度的中國政策」,讓台灣社會用自由民主、價值制度,持續改變中國。
面對全球化的新世紀,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台灣不會有一個「沒有中國的全球化」,也不會有一個「沒有風險的大陸政策」。我衷心期盼,今天的研討會,在大家的努力下,可以知己知彼,以冷靜客觀理性的態度,去觀察一個變遷中的中國,並試圖從經濟、文化、社會、制度、價值觀、文明等各層面,尋找台灣可以使力的地方,為下一個世代的台灣人民,找出全球化的出路,我深信這也是李登輝民主協會成立的重要目的。
感謝各位學者專家,百忙當中為本會撰稿;也要謝謝諸位主持人、評論人,更要感謝今天到場參與的朋友,大家的參與,是李登輝民主協會最大的鼓舞。在未來,針對重大的國家議題,李登輝民主協會將持續關心,並敦聘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提出建言。
再次感謝大家,最後敬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