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新聞綜合座談會全文紀實(舊文新刊)



主持人:傳播學院院長 楊志弘
今天最後一場的座談會,台上五位的引談人,耀文、炎欣自我們在職專班第一屆畢業後,去年回母校擔任兼職教職來協助大學同學了解實務界狀況,另外三位引談人是第二屆在職專班發表論文的研究所同學。
今天基本上希望讓他們兩年在銘傳傳管所接受教育後,從在職傳播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傳播管理領域值得進一步努力的地方,第一輪的討論,每人以五分鐘為限,之後希望能和台上下互動討論。

聯合報地方新聞中心主任  蕭耀文
在座傳播科系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媒體工作者與一般的從業人員不同。

而我們所讀的教科書也同樣的提到:媒體人跟一般人不同之處在於,媒體人擁有對任何事務都存疑的特性,不管遇到的採訪人物是官員,或是學者,他們都會去質疑、挑戰,因此如何去管理媒體人,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

除此之外,我認為,媒體工作沒辦法以量化的程度來管理,在媒體管理中,人力資源該怎樣去評估?該如何打分數?對喜歡質疑的媒體工作者來說,實在不易。

如果以記者的發稿量來評估媒體工作人的工作績效,那天天發稿幾千字的記者,才是優秀記者嗎?不是的,如果新聞見不了報,也無法放置版面,新聞就沒有其價值,反之,發稿量少,但寫出的新聞是放在頭版的、重要的新聞,就可以算的上是好記者。

以聯合報目前的情況來說,報社雖有要求最低發稿量,但並未以發稿的數目來評估記者的工作績效;一則新聞的表現程度,可以視新聞本身的重要性來評估;但是,新聞的好壞與否,記者也無法確實掌握,因為,在評估新聞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守門人來把關,每個守門人都能參與新聞的評估,而且意見也不相同,光是要登上聯合報的全國版新聞,就必須通過13道關卡。

另外,在新聞的評估上,個人的主觀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像以前聯合報內部曾經發生一個情況:有一位記者採訪到獨家新聞,組長認為此則新聞並不重要,但事隔4天後,新聞卻上了頭版;由此可知,以量或以質來評估一則新聞,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

聯合報中的記者約300名,辦事處有20個,而每日新聞的字數約有50萬字,在如此龐大的工作環境中,唯有授權分工,才可以精確的評估員工的工作績效。
聯合報為了公平管理報社記者,將評估的範圍縮小,擴大參與評估的工作者,例增加召集人及主任授權給副主任等方式,以減輕個人的主觀程度。

  因為個人的主觀因素,會影響到績效的評估,過去我們報社有一位同事說:平時應該將好的新聞保存下來,等到社慶或是考績評估的時候,在發稿,才能增加主管的深刻印象。為了因應這個問題,也為了公平客觀的因素,聯合報以每月考察及密集考評的方式,來打記者的考績分數。

  記者的管理是非常不易的,因為他們的挑戰特質,常常讓我深夜1點多接到來電,質疑我的考績評估到凌晨4點仍不罷休。

  為了能夠扮演好一個管理者的角色,我回銘傳念傳管所,我從實務回到學術,而在我研讀的當中,我建議增加學術可以轉任為實務的機會,例如到學校任教,
因為學術與實務是相輔相成的,讓兩者之間的關係互相轉換,對學術或是實務而言,都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東森電視台編輯中心副主任 田炎欣
以前只是很單純做新聞工作者的時候,所考慮的事情完全只是任內工作,但是在這裡念了兩年書之後,會有許多不同的概念產生,包括你如何去接受管理、學習管理別人以及如何從一個個人的角色跳脫出來變成一個整個工作環境的角色,整個老闆的思考或是整個集團化的思考,所以談到一個傳播工作者到一個傳播管理工作階段的時候,我有以下幾個觀念。

第一個就是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全方位的管理者角色,以東森為例,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像我自己從採訪中心跳到編輯中心,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作業領域,但是在被分派的第一天,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去進入狀況,因為不僅要領導別人,更要接受別人的領導,所以必須以最短的速度去適應角色的變換,所以我想建議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上,重新去調整、去認識,把自己建立成一個全方位的管理者角色。

第二個部分我必須強調的是,把自己產製出來的作品,讓它具有國際觀,以東森出產的產品來看,我們現在處理每一條新聞,我們會去考慮到我們將來要往北美發展、往整個亞太地區發展、往紐澳發展,當我們建立起一個全球有線電視的資訊系統的時候,我們現在所產製出來的產品,能夠拿到國外賣錢。對東森電視來說,我們有這麼好的作戰能力、產製能力,有這麼好的國際觀概念,我們在公司就越容易生存。

我也希望強調整個媒體集團化的一種趨勢,包括中國大陸和台灣,在面臨WTO
的競爭之後,集團化勢必成為一種趨勢,在這個大環境的作為之下,只有去了解所在環境的資源整合狀況與發展趨勢,才能夠接受外界的挑戰。這樣一個媒體整合的概念,必須去嘗試,想辦法讓自己接觸本身媒體之外的環境,想辦法去學習他們所需具備的專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我期待大家,想辦法讓自己在每個專業裡面,都能有夠專業的表現;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通才。
內政部警政署公關室副主任 黃宗仁
首先我要感謝所長讓我有機會坐在這裡,因為我是第二屆傳管所的班代。我個人認為,只有傳播管理學術界,最有能量、能力來解決現在的媒體亂象。

  在我當警察的20年經驗中,發現媒體有很多亂象。警察不敢去管,人民不知道哪裡去投訴,因此我認為只有傳播管理界最有能量解決媒體亂象。

  而我對傳管所廣告中的「誰來管理無冕王」這句話,感到印象深刻,我之所以會來報考銘傳的傳播管理研究所,也就是為了要解決媒體亂象。

  我對傳播管理學術界及實務界一共有3點的建議:第一,傳播管理學術界應主動表達正確的媒體觀念,給大眾知道。因為傳播管理學術界可以站在比較客觀、學術的立場,主動的表達正確的觀念,也因為大家都不敢講,政府也不敢講,一般民眾也不知向誰講,所以傳播學術界可以站出來講。

另外,我覺得傳播管理學術界應主動介入各種議題的爭端當中,如果有任何學術界爭端的時候,當大家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時,傳播學術界絕對可以主動站出來,想辦法解決爭端。

3個,我覺得傳播管理學術界可以主動主導和談,比如說,警察跟記者有所爭端,在政府機關不敢插手的時候,我們傳播管理界有相當的資源跟知識來處理這些事。

  我的結論就是說,根據反應,最有名的研究單位是政大的紀家班,而我們銘傳的傳家班,我相信我們各位同學可以把它發揚光大、持續下去。

聯合晚報社會新聞組組長 吳志雲
  雖然我沒有看過銘傳大學傳播學院「誰來管理無冕王」的招生廣告,但我認為,記者是很難管的,可是記者必須真得有人來管理才可以。

  我舉聯合報為例,以前記者是無人管理的。但是我記得聯合晚報的前總編輯是國內第一位學管理出身的總編輯,也是第一位將這觀念帶入傳播媒體的。

我認為,新聞必須注重量化和質化。量化不單只是統計記者的發稿字數外,還須注重記者的見報次數。質化是以獨家新聞與專題報導為主,但是必須要以見報為主。因為如果新聞報導沒有見報,績效就等於是零。

我記得,上次東森集團董事長王令麟演講時,也談到東森會看記者們發稿的情況,雇主花錢請記者是要他們有所表現的。有此可見,現在的雇主是會將新聞的見報量與發稿量做為參考依據。

此外,我們必須了解新聞工作的內容,其中記者的配合度是相當重要的。我知道有時候記者是很本位主義的,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現在的新聞工作是打團體戰的,有時候一、二位的記者是無法全部掌握的,所以記者們之間的配合度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現在報社或是其他的媒體,會對記者產生差別的原因。

另外,我還要談將編輯部走入市場的概念。在前總編輯楊仁峰時,他特別將截稿時間提早一個半小時。因為晚報在市場的壽命是很短的,通常只有出報之後到晚間新聞之間看有人看晚報。他認為,重視截稿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即使一份報紙內容再豐富、編的再好看、版面再漂亮,卻沒有即時的賣出,那麼它就失去意義了。所以一份報紙沒有發行、沒有廣告,那什麼都是空的。

自由時報醫療環保新聞組組長盛竹玲
我覺得,記者是不好管理,高階主管有必要訂定管理規則,因此高階主管如何把單位管理好以及將上級交待的任務做好,是一種EQ管理,而EQ是評估處理事情的人格特質,對主管而言是重要的因素。

在銘傳傳管所有加入管理課程,我學到就是在管理上是有技巧性。對於要如何提升員工的認同感及對組織的使命感,而主管希望記者能回應報社的工作期待,這是需要在工作評估上做配合的。

而我自己待在自由時報已13年,對於聽到有報社同仁失業感觸很深,過去資深是一種優勢,薪水隨著資深增加而增加,現在反而不是。這是因為報社有經營成本的考量,人事消耗成本為第一考量,因此要如何增加競爭優勢及擁有不可取代性,是記者深思的課題。

我認為,傳播是一種花心力的工作,記者要樂在其中,不要從早到晚愁眉苦臉,記者應該了解組織賦予工作使命,這是相當重要的方法。我建議,記者同業有機會回學校進修,吸收知識,這對媒體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針對玄奘大學大傳系主任陳偉之提到新聞或傳播媒體應回歸公益事業,而不是成為少數家族的營利事業的問題,我回應說,自由時報在這幾年來經營下來,收入有盈餘。關於媒體回歸公益事業,自由時報創辦人曾說,搞媒體並不是為了要賺錢,但如果成本不做控制,即使有理念也是沒辦法宣揚。

我與陳偉之的想法相同的是,媒體的確要回歸公益事業,並常常灌輸同仁此觀念。例如醫療記者報導健康訊息,在工作上無法賺大錢,但是會得到讀者的肯定,幫助讀者了解救醫管道,或是去除醫療障礙,這是一種自我肯定,仍是對社會有幫助,可做公益事情,希望大家能共勉之。

主持人:傳播學院院長 楊志弘
謝謝大家今天在場的貴賓與討論人,也謝謝第一屆聯誼會的畢業校友,預祝第二屆在職專班的論文口試一切順利。

Q&A
財訊快報副採訪主仼吳美惠:經過這麼長時間討論後,是否有確切的方式可以用來管理記者?
聯合報地方新聞中心主任蕭耀文:其實大家仍在摸索記者的管理方式,目前我採取的做法是「落實授權」,並確認記者是否有因才適任,因為只有直屬的上司才會清楚基層記者的特性,因此透過高度授權,才能讓每個記者都能在適合的工作崗位發揮最大的工作效能。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陳偉之:目前的新聞業,大多都是家族企業,而且都以營利為目的,如果能讓新聞回歸公益層面,是否在記者管理上的問題也隨之消失?

聯合報地方新聞中心主任蕭耀文:雖然聯合報系在台灣的5家報社裡,去年只有民生報有獲利,其餘都是虧損,而在美國的世界日報卻大幅獲利,因為聯合報系內有固定的回饋機制,所以並不會因為營利而遺漏公益部分。

此外,針對記者管理方面,績效評估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無法確認在人力資源的安排上是否有誤。

東森電視台編輯中心副主仼田炎欣:東森集團也都一直在公益方面做努力,在營利與公益間其實是一種良性互動,當獲利越高,也就有更多資金投入公益事業,而藉由公益事業的推動,提昇知名度與形象,進而提昇獲利力。

自由時報醫療環保新聞組組長盛竹玲:以我所處的醫療保健組為例,提出醫療保健新聞的發布,其實就是公益事業的一環,透過醫療保健新聞,民眾可以在就醫管道、日常保健都有進一步的了解,這就是在做公益;自由時報創辦人的理念就是要辦報做公益,然而成本控制仍是必要的,否則整個報社就無法繼續經營。

銘傳大學廣告學系系主任陳耀竹:整個座談會討論的重點,尤其在績效評估的部分,似乎都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引發裁員問題,而讓重點偏移,其實在人力資源的觀念中,績效評估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在職訓練或進修的方向,而不是作為裁員、晉升等考核的標準。

聯合報地方新聞中心主任蕭耀文:我自己從傳播領域走入管理領域,學習到的東西其實已超出傳播和管理的範圍,因此我建議傳播業界員工在進修時,可以考慮從傳播領域慢慢走向管理面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