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巴爾幹》創辦人】張桂越:我想做出有溫度的作品(轉貼立報)


【《周刊巴爾幹》創辦人】張桂越:我想做出有溫度的作品

2013-4-04 22:24 作者:本報訊
240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記者黃文鈴專訪】「戰爭是頭正在散步的大象,沒有人能拍盡它的全貌。」3月29日出版第24期的《周刊巴爾幹》上,張桂越在上頭這樣評論著前南斯拉夫戰爭的電影。只因為「餐桌上沒有這道菜」,她在2012年10月創辦這本以巴爾幹半島為主角的雜誌,讓台灣讀者和這個總被稱作「歐洲火藥庫」的地區,認識、瞭解,甚至溝通。
張桂越說,《周刊巴爾幹》是個平台。「我希望讀者先去瞭解再做決定,去reach out。」她舉例,有個固定欄目「羅布泊的淚」,羅布泊(Lop Nor)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這項專欄便以專題系列報導維吾爾族人在新疆的處境,其中一期收錄了她某一個擔任外科醫師的維吾爾族朋友寫的文章,因為回不去新疆,他只好在倫敦開巴士。「你說他心裡幹不幹?」
但若是拿同樣事情反問大陸人,可能得到的回應就是:「這些維吾爾人不知感恩,我們對他們多好,為他們蓋馬路,多好。」張桂越解釋,當政府高層餵養人民這些資訊,人民沒有其他管道獲取當地真實情況,便信以為真,但台灣情況正好相反。

▲張桂越(右一)有感於台灣人對於巴爾幹半島充滿誤解,因此創辦《周刊巴爾幹》,報導巴爾幹11國不為人知的一面。圖為張桂越在市集販售《周刊巴爾幹》雜誌。(圖/黃文鈴 文/李宥榛)

台灣人對歐洲新聞一片空白

「我喜歡台灣是因為台灣可以(自由取得資訊),可惜台灣人不關注這些事情。」張桂越1997年於馬其頓創立《台通社》時曾說,台灣人對於歐洲新聞就是「一片空白」。十數年過去了,去年她從住了11年的馬其頓歸國,發現國內新聞現況依舊,放眼報社、電視台駐歐洲特派員依然少的可憐。
「不是台灣人狹視,是他們沒有機會瞭解。」於是儘管不懂雜誌發行,身邊朋友們都力勸阻擋,在瓜熟蒂落的成熟期,憑著區區5萬塊,《周刊巴爾幹》創刊了。每週五準時在全台誠品、金石堂、何嘉仁、墊腳石與獨立書店上架,例如永和的「小小書房」,和張桂越是好鄰居的淡水「有河book」書店。
翻開這本70多頁的周刊,裡頭有巴爾幹半島11國的一週大事,各地特派員傳來的稿件,馬其頓、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阿爾巴尼亞......這些平常在台灣媒體罕見報導的國家,脫下每次見報總是烽火連天的誤解外衣,以電影、有趣的旅行見聞、當地人的一天,甚至是以土耳其咖啡結尾的午餐,輕輕地帶到這個台灣人相對陌生地區的政治情勢與文化,引起讀者的興趣。
張桂越說,這本雜誌並不是專業的深度報導,只要讓「老百姓有點印象,這世界原來有這種事情。」她說:「我想做有溫度的東西,而不是冷的好作品。」寫出來的東西要先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

▲《周刊巴爾幹》每週五準時在全台誠品、金石堂、何嘉仁、墊腳石與獨立書店上架。(圖/黃文鈴 文/李宥榛)

一本沒有明確定位的雜誌

於是她選擇周刊的形式,抓住新聞的跳動。不如其他月刊老早規劃出每月封面故事,張桂越往往前一天還不知道隔天就會遇到好題材,一旦出現了,她靈敏的新聞鼻絕對不會放過好新聞。
她舉例,今年1月發生阿爾及利亞人質事件,死了7個日本人,她立刻打電話到外交部,請外交部提供台灣駐地人員的連絡方式。儘管台灣在該國沒有駐地官員,仍輾轉連絡上駐鄰國利比亞的外貿協會人員。張桂越立馬便邀請他,以當地居民的角度寫篇情勢觀察,隔週便熱騰騰地登上最新一期的《周刊巴爾幹》。「當記者不就要做這個嗎?」
也因為她陸續在英國倫敦、馬其頓各住了10年,邀稿寫手若是文章哪裡出現謬誤,她一眼就會發現。人脈廣闊的她,透過和各地新聞人的接觸,也不會漏掉正在發酵的新聞議題。當被問到這本雜誌有無明確定位,張桂越說:「這本雜誌不會是財經雜誌。」因為台灣已有太多教人賺錢的財經雜誌,想瞭解這些地區的經濟,可以去外貿協會拿資料,「但想瞭解巴爾幹半島文化、世界上其他故事,你沒有管道。」
創刊半年來,張桂越覺得她仍在「找位置」。文章面向孰輕孰重,「每天都有不同的想法與必須改過的地方,於是調整位置成了必然的動作。」她預估需要花上一年多來找位置,但她也相信這本雜誌的力量還未完全爆發出來。成立至今,她幾乎包攬了所有的行政庶務,親自將每本要寄出的雜誌貼上名條、扛到郵局寄出,她形容自己是「赤腳一步步走著。」
也因為瑣碎雜事太多,她一直沒有充裕時間為雜誌做宣傳行銷,幸好日前她找到替她處理訂戶、發行事宜的同伴。目前整本雜誌只有她一人專職,其餘美編、校對等人全都是以兼職方式合作。由於參與夥伴都很認同這本雜誌,彼此工作起來也快樂。
讀者常留言感謝這本雜誌帶給他們國際視野,張桂越略顯激動地說:「我太有限了,這件事可以做得更好。這本雜誌是甚麼東西?我只是拋磚引玉,有資源、有錢的人當然能把這件事做得更好。」她說,這是大家的平台,不是她自己的平台,慢慢會有好寫手出現來投稿,讓這本雜誌更豐富。
除了讀者打氣加油的信件外,每天都會有1、2個新訂戶加入。就像一滴水慢慢滴,聚流成涓涓溪流。「有人訂,我就知道這棵樹在長,我沒辦法停掉這本雜誌。因為它一天天在長,終究會成為一棵茁壯的大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