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忍一忍就過去了嗎?

(台北訊)「痛經忍一忍就過去了!」目前有不少女性認為痛經不是什麼病,常抱著挺過就好的心態,也有人以為這是體質問題,唯有靠止痛藥度過無法根治。然而痛經可能是你的健康預警信號,正視痛經並針對病因加以治療,痛經是可以痊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卓雨青說,「痛經」是指月經期間疼痛,通常是用以描述月經期間及之前的痙攣,下腹疼痛,可能伴隨背痛發生。一般臨床上較常見的是「原發性月經困難」,即非骨盤腔病變經痛,發生於月經週期。「次發性月經困難」,即骨盤腔病變經痛,可由許多原因引起(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通常發生在年紀25-30歲以後,並隨著年齡逐漸發生增加率。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肥胖、抽菸、未生育或較晚生育的女性,月經疼痛更加嚴重。
痛經常發生在有排卵週期,超過50%病患,除了骨盆腔疼痛外,尚伴隨一個或以上的全身性症狀,這些症狀包括下背痛(60%)、噁心或嘔吐(89%)、腹瀉(60%)、頭痛(45%)以及倦怠(85%),有時候甚至會昏倒。
施至玲說,門診中就有一位28歲的年輕女性,從初經以來10多年都深受痛經折磨,初次就診時臉色蒼白的她正好是經期第一天,經由針灸治療,當下即有顯著好轉,之後經由3個週期中藥治療,她已完全擺脫「痛經」夢魘。
痛經是有月經女性最常見婦科問題,10%的行經女人每個月中有1?3天,會因痛經而導致無法工作或上課。中醫稱之為:行經腹痛、行止腹痛、經行臍腹疼痛或經行腹痛牽引腰腿;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有關於女性痛經的記載,中醫對女性痛經的關注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了。
治療前要先根據月經的質、色、量,痛經出現時間、程度,來判斷患者體質與病因。
(1) 痛在經前、經期間,疼痛劇烈、拒按,多屬實症。
(2) 痛在經後,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症。
(3) 得熱痛減,多為寒症。
(4) 得熱痛增,多為熱症。
(5) 痛甚於脹,血塊排出則疼痛減輕,多為血瘀。
(6) 脹甚於痛,多為氣滯。
(7) 絞痛、冷痛者,屬寒症。
(8) 灼熱者,屬熱症。
中醫依症狀辯證論治,一般來說於3個月經週期治療後可獲得一定療效,但子宮內膜異位所引起的經痛較頑固難治,治療上也需較久時間。當經痛發作時,不妨可按壓下列穴位緩解疼痛:
(1) 合谷:手掌虎口根部,近骨頭部位,用手指壓迫有疼痛感。
(2) 太衝:腳背第1、2蹠骨結合部間凹陷中。
(3) 公孫:足大趾本節後1寸。
(4) 太溪:足內踝後5分。
(5) 三陰交:足內踝上3寸。
(6) 血海:膝內側,膝臏上2寸。
痛經者應注意事項:
(1) 少吃寒涼、生冷食物,冰品飲料尤忌,或刺激性食物。
(2) 經期不宜游泳、洗冷水、淋雨、低溫、冷氣…等。
(3) 起居生活應有規律,不可熬夜、過勞,保持愉悅心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