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改革的鑰匙握在公民手上

韋杜靈呼籲媒體堅守誠實、正確、獨立、不妥協的精神


(台北訊)挑釁、置入和爭議的新聞手法,是市場競爭下的必然產物?新聞自由、民主和媒體責任可否並存?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全英語「台北沙龍」 (The Taipei Salon) ,以「民主開放 = 新聞沉淪?」為題,邀請曾任《紐約時報》記者、紐約市刑事檢察官,現任香港大學教授的韋杜靈 (Doreen Weisenhaus) 主講,他 勉勵台灣的媒體應堅守誠實、正確、獨立、不妥協的精神。

面對台灣民眾口株筆伐的「媒體亂象」,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全英語「台北沙龍」 (The Taipei Salon),以「民主開放 = 新聞沉淪?」為題,邀請香港大學新聞暨媒體研究中心新聞法研究計畫主任的韋杜靈,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與談,美國在台協會文化新聞組組長暨發言人何志 (Thomas Hodges) 主持,深刻剖析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弔詭、市場經濟的控制、政治的滲透,與記者的專業困境。

活動現場吸引了近 350名年輕人,包括媒體工作者、新聞系所學生、基金會董事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及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張錦華、 IC之音台長姜雪影等人,與會者尖銳提問,充分顯現對媒體環境惡劣的焦慮。

主持人何志以台灣的媒體數量暴增切入,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的電視從 3家爆增到 134家、廣播電台從33 家增加到166家、報紙則從 31家成長到 173家。他以璩美鳳光碟事件、邵曉玲車禍新聞、動物園鱷魚咬斷手臂、大陸的紙包子事件等等,指出媒體因為強大的競爭壓力,以腥羶誇大的手法處理新聞,導致新聞品質低落。

媒體商業化真的不好嗎?沒有私人經營的媒體,只靠政府設立公營媒體,會比較好嗎?韋杜靈與徐璐ㄧ致認為,強大的民營媒體監督力量是必須的,民營媒體絕不是壞東西,但民營媒體的董事會如果只問收視率及利潤,就會造成今天所見的媒體亂象。

韋杜靈認為,台灣媒體的藍綠對立,其實並不新鮮,美國的媒體也常出現強烈的黨派立場。台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社會,紛亂的媒體其實是正常現象。在民主社會中,人們絕對有權利可以選擇自己的閱聽來源,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的「替代選項」。「質報」與「小報」其實是可以並存的。

與會學者台大新聞所所長張錦華,對台灣新聞倫理教育匱乏表示憂心,但另ㄧ方面,他則樂觀的表示,經歷解嚴,媒體的發展仍值得樂觀期待,媒體的社會效益也ㄧ直存在,他以此次新光三越大陸投資風暴為例,證明媒體的報導,仍能反應社會問題引發關注,他強調媒體仍在維護人民權利的責任上奮戰。 IC之音台長姜雪影則以自身經驗說明,堅持新聞道德與媒體責任,就能取得觀眾的信任。

ㄧ位年輕記者問及,如果在一個政治立場強烈的媒體裡工作,記者經常因為報導與主管或報業主不同,而慘遭扼殺的命運,這樣的情形,應該要如何因應,韋杜靈與徐璐建議,記者就應該要堅守自己的專業,報導自己所見所聞,越貼近事實。

另有學生問及韋杜靈來香港的目的是否為了改變中國,她說,香港其實是中國想要看見外面世界的中繼站,她的研究計畫有三分之一畢業生來自中國大陸,也是影響中國媒體未來發展的一個機會,另ㄧ方面,中國媒體也確實發生了一些轉變,例如山西黑窯童工等人權問題得以揭露,就是媒體的功勞。

有觀眾指出,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報導比例太低,要瞭解國際脈動往往要依賴外國媒體如 BBC 、紐約時報。韋杜靈回應,國際新聞不見得就是好新聞,重要的是新聞與觀眾相不相關。他幽默的說要不是發生了 911 恐怖攻擊事件,美國民眾對全球事務根本沒有動機去關心。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董事劉炯朗表示,民主與新聞是雙生關係,民主的國家才會有新聞自由。基金會呼籲改革的鑰匙握在公民的手上,唯有人民的公民意識覺醒,才能重新喚起媒體重視其社會責任,徹底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