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屐痕Ⅱ─台灣女性文化地標》新書發表會



圖: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在新書發表會上,要大家多多認識學習女性先輩的風範(記者陳逸孚攝)

(台北訊)國家文化總會今(5)日下午在國家婦女館舉辦《女人屐痕Ⅱ─台灣女性文化地標》新書發表會,並邀請婦女界領袖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作家李昂、行政院原民會主委章仁香、基督教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前新聞局長謝志偉等人出席。
延續第一冊《女人屐痕》為女性人物立傳的理念,第二冊在鄭至慧、曾秋美、林瓊華、王秀雲、范情、周馥儀等人的執筆下,介紹多位對推動台灣社會進步有貢獻的女性。
書中介紹的女性包括董友、謝雪紅、姬望‧依娃爾、孫理蓮、葉陶、陳翠玉、楊 治、陳秀喜、呂錦花等人,每篇都具有時代意義。
舉例而言,「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出身低微,在社會最底層受過層層踐踏,但飽嘗被剝削的生命經驗,卻悄然醞蓄著日後她投身革命的生命伏流。她的人生信念:「人生應是不斷探求真理的旅行。」使她從一位童養媳超脫至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
同樣的,太魯閣原住民女性姬望‧依娃爾也是一位對生命有著無限夢想的女人,她克服障礙,學習認字,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受西洋教育的人,她早年挑戰部落的黥面傳統,兩次婚姻選擇漢人,並立志從商,把基督教信仰帶回族裡,挑戰族人的祖靈信仰和巫師地位,對婦女宣教和女性神學很有啟示,打破「女性是軟弱的」傳統觀念。
  而孫理蓮從美國遠渡重洋來台,她曾以專長的書信描繪三○年代台灣的匱乏,獲致源源不絕的捐款。從牧師娘到獨立的女性宣教工作者,她創辦的芥菜種會,幫助過的人,遍及原住民青少年、原住民孕婦、樂生療養院的患者、烏腳病患者,以及許許多多的孤兒,有人稱孫理蓮是「山地之母」、「永遠的母親」。她愛的信念來自宗教,但驚人的動力則出自「哪怕我只能汲出一桶水來,我也要做,所以趁著天還沒黑,我得趕緊汲出這一桶水」這樣勤奮的態度。
  葉陶亦如此。從抗拒纏足開始的新教育女性,到日治時期的烏雞母、土匪婆、鱸鰻查某,以至於戰後白色恐怖的政治犯妻子、「模範母親」,她總以爽朗的生命特質,為弱勢挺身而出,昂然不屈面對強權,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影響著社會,懷抱孩子、夫婿;她不該僅以「楊逵的牽手」在歷史中被定位,她是秀異的社會運動女將。
  陳翠玉在戰前是台灣第一位在日本受西洋專校教育的護士,戰後也是第一位到北美洲深造的護理界女碩士、第一位獲得聯合國世衛組織(WHO)獎學金的留學生、第一位台灣護士受聘WHO顧問,她更創立了台大護校及台大護理系,在台灣的護理史上留下璀璨的歷史紀錄。
受二二八事件牽連、受苦後半生的則有楊 治,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菁英吳鴻麒律師的妻子。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而言,最苦的不是失去親人的傷痛或者經濟的困境,而是長期折磨心靈的、關於事件緣由的無數疑惑,還有綿延無邊的巨大恐懼。在「二二八」還是禁忌的年代,無人敢說無人敢談,家屬的傷痛也只能在幽暗角落啜泣。

幸而楊 治憑著一技之長在社會立足,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也獨力養大子女,一肩雙挑,撐持家務以及忍受世態炎涼的辛酸,晚年她接近宗教,心情漸趨平靜,她說:「我是從頭到尾,親眼看到丈夫化成白骨,我很痛苦,我忘不了。現在我能含笑講此事,純因聖經的一句話:『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幾十年來,我得以安靜過日子,不要以牙還牙,我不再煩憂。」示範出台灣女性以自身智慧和能力,對抗政治迫害餘威的魄力和精神內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