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的相逢

古蹟「撫臺街洋樓」認養人陳國慈為古蹟跨海尋根

日籍原主人後代高石家族,感動來台

(本報特稿)1910年所建的撫臺街洋樓,今年正滿一百歲。去年四月,陳國慈繼台北故事館之後再度認養經營古蹟「撫臺街洋樓」,讓撫臺街洋樓成為認識老台北城歷史的迷你型博物館。陳國慈對古蹟百年來的史料殘缺深感遺憾,開館之際,即同時進行為古蹟尋找始終成謎的身世。有關建造時的史料,經過日台各界人士提供的線索,再經撫臺街洋樓工作團隊資料彙整與分析,終於證實古蹟原主人確為日人高石忠慥(高石組創辦人,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營造商),從台北一路找到日本,展開跨海尋找高石忠慥後人的過程。耗時逾年,終於在日本福岡柳川尋得高石家族繼承人(即高石忠慥之姪孫女)高石京子女士,並從她家族中補足古蹟最重要的史料。26日下午三點,八十二歲的高石京子,應陳國慈邀請,帶著未曾在台灣曝光過的古蹟相關百年史料與文物抵台,並捐贈予撫臺街洋樓永久收藏。古蹟原主人後代與認養人,於撫臺街洋樓感動相逢,在古蹟裡團圓。

撫臺街洋樓陳國慈總監說:撫臺街洋樓開館之際,我們從史料中發現,1910年的《台灣日日新報》上有高石組所刊登的「新廈落成」(即今日撫臺街洋樓)廣告,大感興奮,即進行為古蹟尋找缺失的歷史,先調閱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再經工作團隊資料彙整、史料分析,向專家學者請益後,證實古蹟原主人為創辦了高石組的高石忠慥,為了補足古蹟相關史料,而開始尋找其後代。

本次古蹟跨海尋根,若不是獲得多方協助,撫臺街洋樓沒有機會補上古蹟缺失的片段、尋找到屬於它的珍貴文獻。撫臺街洋樓尋人的過程裡,要特別感謝在前外交部部長歐鴻鍊先生的發動下,外交部福岡辦事處周碩穎處長、黃水益組長鼎力相助,最初在日本福岡展開尋人任務,因原始史料極少,雖曾透過福岡縣政府等管道查詢,但長達半年時間均未能尋獲。直至今年3月,福岡辦事處協請日本媒體《西日本新聞》記者佐伯浩之協助,台北特派員小山田昌生在臺北訪談陳國慈總監,瞭解撫臺街洋樓尋找古蹟起源的動機與理念,4月初於《西日本新聞》刊出台灣唯一由民間個人認養的古蹟:撫臺街洋樓尋人訊息。

非常幸運的,在高石忠慥出生地:福岡柳川,當地鰻魚飯店老闆工藤徹先生見到報紙報導,再由當地文史工作者古賀茂作先生,轉知確認高石忠慥後人此一消息,並迅速與福岡辦事處取得聯絡。歷經多番轉折,終於在日本尋到高石家族繼承人(即高石忠慥之姪孫女),今年已高齡八十二歲的高石京子女士。5月底時,撫臺街洋樓派員前往日本拜會,以進一步訪談,驚喜見到許多沒有在台灣曝光過的古蹟相關珍貴照片與文物(詳見附件一)。

在百年重逢茶會中,高石京子女士表示:四月時,當柳川的朋友來確認《西日本新聞》上台灣古蹟撫臺街洋樓尋找後人新聞,是否為高石家族之際,令我感到十分意外又驚喜。本次,更感謝獲陳國慈總監邀請而來到台北,親自探訪先人的建築。當我知道,這棟由先人所建的老房子,竟然保存的很好,且由陳國慈總監個人來照顧,非常感動。在我小時候常聽長輩說伯父的哥哥:高石忠慥先生在台灣非常的努力,今天自己及家人們能真實地看見及感受這一切,意義非凡。此行,我特別帶來家族珍藏高石忠慥與古蹟相關的百年史料與文物,捐贈給撫臺街洋樓長期收藏,在古蹟百歲時,讓史料彷彿回家,回到最適合它的地方。

撫臺街洋樓自2009年4月開館迄今一年多來,不僅補足原主人高石忠慥的資訊,亦廣泛尋求相關文獻。例如在二次戰後,1946年時,這裡也是時任省教育處副處長宋裴如所創辦的民間報紙:《人民導報》的社址所在,我們找遍台灣各圖書館,蒐集到目前所能找到的全本《人民導報》。而日治結束後,居住於此地的多位國防部住戶,一一找回訪談,瞭解古蹟當時住戶居住的使用情形,這些珍貴的資料,讓古蹟的過去更為豐富完整,亦將於古蹟內展示,更期望過往曾和撫臺街洋樓有著因緣的各界人士,能夠提供我們您所知的線索或資訊,以讓古蹟的過往更完整,期讓撫臺街洋樓這棟古蹟,更能展現古蹟再利用活化後的活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