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傳播論壇:正視媒體內容浮泛化


圖:四位與談人與論壇主持人合影,由左至右分別為項國寧、陳浩、葉文心、王健壯、李桂芬.(ABC提供)

「今日台灣媒體之公眾功能」
 政府、媒體與第三單位應共同努力

(本報訊)由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 ABC)、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大同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今日台灣媒體之公眾功能」傳播論壇,昨日於台北西華飯店宴會廳舉辦。論壇由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葉文心主持,邀集四位對媒體實務嫻熟且關切媒體產業發展之重量級與談人,各自為題進行發表並相互對談,對於國內媒體產業自早年威權政治主導,擺盪至現今由市場機制主宰,於兩個極端之中未能找到中道,因而導致媒體環境惡質化提出省思,並呼籲政府對於台灣傳播產業之競爭力與發展方向,有其角色與責任,而媒體自身以及相關第三單位、民間組織都應各自發揮力量,以促成台灣媒體環境與傳播產業之良性發展。

論壇主持人葉文心在開場時表示,三個非營利單位雖各有其設立宗旨,但都不脫促進傳播產業或新聞事業之進步與發展,此次聯合主辦此一傳播論壇,目的是希望結合三方資源,透過非營利民間單位之力量,創造不受政治或商業因素影響之對話平台,透過多元的角度、集思廣益,有步驟地思考官方與民間如何架構具有公信力的機制並建構公眾空間資訊秩序。

此次論壇四位與談人及其所發表內容,分別為(依照發表順序)安吉斯媒體集團大中華區執行長李桂芬之「新聞媒體的價值與未來」,前中國時報社長王健壯之「消失的公共領域」,博理基金會「未來媒體計畫」主持人陳浩之「電視困境裡的公眾性」以及台北市報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暨聯合晚報社長項國寧之「台灣報業的公共功能與挑戰」。

王健壯提到,從早期戒嚴時期至今乃至可預期的未來,影響台灣媒體發展的三大力量分別為「政治」、「市場」以及「科技」,而這些力量的拉扯,使得台灣媒體關注的議題由公眾利益轉至小眾利益、由公共領域轉而關切私人領域,多數人透過媒體所建構的共同經驗,是植基於缺乏社會公眾意義且浮泛而瑣碎化的內容;但項國寧則肯定台灣新聞媒體的基本價值與努力,認為從過往至今,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媒體仍持續在可能的範圍內,貢獻其應有的價值,不過不可諱言,媒體環境之開放卻未能帶動媒體內容應有之公眾性與多元性,他並指出政府對於媒體環境的建構應扮演何種角色,是應該被認真討論的議題。

李桂芬對於傳統新聞媒體亦持肯定態度,認為來勢洶洶的數位趨勢雖然實質地改變了閱聽眾的媒體使用行為,但仍舊無法取代傳統新聞媒體掌握議題的能力。她更指出,在數位化的媒體環境中,衡量媒體的標準,不該再侷限於收視率、閱讀率等片面的指標,而該更進一步地考量一個媒體的「影響力」,李桂芬建議傳統新聞媒體在既有掌握議題的能力之餘,應一併考量數位科技賦予閱聽人主動分享與搜尋的能力,讓好的議題擁有更廣的擴散力,從而使媒體本身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同樣談到數位科技發展對於媒體影響的陳浩,由電視媒體內容的公共性切入,他指出,台灣不論是公共電視或商業電視,都在不良的體質之下缺乏生存利基,在競逐成本、追逐收視率的產業環境中,電視台投資在自製節目的資源極為有限,而當媒體充斥著成本較為低廉的外來節目卻缺乏本地觀點的內容時,便等同喪失了台灣主體詮釋權,因此「沒有本地性、便遑論公眾性」。

論壇來賓多為媒體傳播業之經營管理者以及新聞編輯台之主管,因此對於議題之討論甚具興趣且反應熱烈,與會者均對於政府在傳播產業之中所應扮演的角色表達關切,認為政府所應扮演的角色既非控制者(controller)、亦非監管者(regulator),而應成為促使產業正向發展之協助者(enabler);而媒體自身之努力以及相關民間單位的協力,都是強化台灣媒體環境競爭力與正向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